第822章 于谦死因(1)

类别:历史军事 作者:火之虎vvvv字数:2566更新时间:23/06/17 03:41:11
  杀了赵知县,并不是曹化雨的最终目的。

  他还要掌控武清全县!

  因此,派遣手下,假扮赵知县,就成了曹化雨最好的选择。

  若是寻常人,想要假扮知县掌握一个县,却是千难万难!

  知县虽然独大,县内却不完全是知县说了算的。

  尤其是作为运河重镇的武清。

  明朝万历13年,武清知县陶允光在新建《文学泮池聚奎楼记》碑文中称:“雍阳北拱神京,南襟沧渭”。

  京杭大运河,肩负的是南粮北输的重任。

  只要作为都城,人口必然会暴增。

  那么当地的粮食自然是不够吃的。

  明朝除了万历改革后的明末这一段时间之外,一直都是实物税。

  百姓上缴国家的,是粮食、丝麻、布匹……等等实物。

  京杭大运河自从开通之日起,就肩负着朝京师转运粮食的重任。

  (当然,永乐疏通大运河之前,使用的是海运。)

  从元代定都北京起,在大运河沿岸设置了多个大型粮仓,其中之一,就设置在武清。

  武清的这个粮仓有多大?

  先看看这个记载:“设有14仓,每一个仓包括50到80个仓廒,(仓廒:就相当于一个大仓库)。

  每个廒大约在三间左右,这么算来,十四仓的仓库数大约在2600~2700之间。

  十四仓储粮226万石左右。”

  就算按照平均数,武清的这个粮仓,能储粮16万石。

  按照一石粮食160斤算,就是2582万斤,也就是12914吨。

  最少能储存一万三千吨粮食,由此,就可以知道武清地位的重要性了。

  也就是动手的是曹化雨这个锦衣卫南堂理事。

  换了其他人,想要这么干,自己全家的脑袋先掉了……HTTpδ://WwW.eΒoǒκBāǒ.org/

  ……

  明朝时,全国的农业水平,已经数倍于前。

  实际上,明朝经济的繁荣程度,社会物资的富饶状态,是后世人完全无法理解的。

  虽然因为缺粮,导致了大明的灭亡。(直观主因。)

  但是,明朝粮价的稳定时间之长,却是历史之最。

  从开国到万历末期,这长达250年左右的漫长时间,明代粮食始终稳定。

  从开国的一两银子三石——到万历后期的0.7两银子一石。

  两百多年的发展,粮价只是涨了一倍!

  就看这一条,就知道明代农业产出的繁荣了。

  而粮食,是社会最基础、最重要、最不可或缺的不分。

  粮价稳定,就足以说明明代社会的繁荣。HtΤρS://ωWw.èΒóōKЪàο.ИΕt/

  当然,局部地区、局部时段会有波动。

  当然,明末必须除外——

  隆庆开海之后,外贸银就到了士绅手中,巨额白银的局部转移,再加上皇权受限,就会导致物价飞升。

  在经济学上,这样状态下的粮价上涨,是正常现象。

  就是那句话——畸形的社会,就会导致畸形现象。

  明朝前200年左右,粮价始终稳定在0.5两银子以下。

  就算遭了灾,粮价的波动也不大。

  比如:

  嘉靖二年,南京旱灾,米价1.3--1.4两。

  嘉靖三十二年,大饥荒,米价2.2两。

  就算万历十六年,黄河水灾,脱了皮的米,也才2两银子一石;仓库内的陈米,1.5--1.6两银子。

  这是灾年的米价啊!

  比如现在,稻谷一斤也就一块多,米价呢……

  粮食价格,分为:稻价、麦价、粳米价、仓米价、面价……

  这是皇帝还有点权利时期的价格。

  再看看崇祯朝:

  崇祯十三年、河南米价34两。

  十四年:山东米价154两……

  崇祯十四年,我拿杂粮价格来举例:

  就算是杂粮,一斗粟米(小米、高粱等)——售价超过一万枚铜钱。

  十斗一石,也就是说,一石杂粮,售价已经达到了十万枚铜钱。

  这时期铜银兑换价格,在七百多到八百多之间。

  按照八百兑一,折合125两银子。

  杂粮啊,125两银子一石……

  为什么会这样?

  这就要讲讲明朝的粮食归属权的转变过程了。

  明朝农业发达,各地粮仓,动辄就是十几万石以上的储备。

  甚至,数百万石之巨!

  《明史》记载中,也有这样的原话:

  “洪武二十四年,储粮十六万石于临清,以给训练骑兵。”

  实际上,到了永乐之后,临清仓,已经常年储备粮食150万石!

  宣德六年,更是再次扩建,足足容纳300万石之巨!

  就这一个仓,就已经超过了元朝运河储粮之和!

  要知道,这还是建立在明朝地税,只有三十税一的基础上。

  粮食产量之高,就可见一斑!

  仔细研究一下明史,就会发现——只要遇上了灾荒,调查属实后,地方上奏请求减免税收,朱家人没有不同意的。

  被黑的那么惨,还是在《明史》中,有这样的原话——“民不知凶荒,朝廷不知缺乏也!”

  明代漕运比元代更为发达,明政府成立了专门运粮的部队——运军,辖下运船有一万一千多艘,官军达12万人之巨。

  因为粮仓分散各地,不容易管辖。

  于是,明英宗开始改革:

  “毁临清、德州、河西务仓三分之一,改为京通仓。”

  历经景泰帝、成化帝三朝,运河四大粮仓,就此成型。(算上英宗复辟的天顺朝,就是四朝。)

  分别是:淮安的丰济仓、徐州的广运仓、德州的德州仓、临清的临清仓。

  明英宗为何要集中粮仓呢?

  这件事稍后讲述。

  既然扯到四大粮仓,那就扯一扯于谦的死因之一。

  明朝在“仁义”皇帝弘治朱佑樘之前,有一个定语——叫做“国积三年粮。”

  朱佑樘之后,就变成了“国积两年粮”、隆庆之后,就变成了“国积一年粮”,甚至……很多粮仓一粒也没有!

  这个“国积三年粮”是啥意思呢?

  ——明朝储存在官方粮仓里面的粮食,足够吃三年——是全国。

  实际上,单单从明朝官仓的储粮归属权转移情况,就能看出明朝灭亡的真相。

  我记得在逃离京师那一段,我在评论里,怼过一句——“要不要我将全国粮仓位置全部写出来?”

  具体位置,那是要费功夫……

  但是,粗略到县,这就很简单了!

  甚至,我还能告诉你这个地方是官仓,还是义仓!

  陈佐立先生的硕士论文《明代粮仓研究》,专门就讲的这个。

  …… 无尽的昏迷过后,时宇猛地从床上起身。想要看最新章节内容,请下载星星阅读app,无广告免费阅读最新章节内容。网站已经不更新最新章节内容,已经星星阅读小说APP更新最新章节内容。

  他大口的呼吸起新鲜的空气,胸口一颤一颤。

  迷茫、不解,各种情绪涌上心头。

  这是哪?

  随后,时宇下意识观察四周,然后更茫然了。

  一个单人宿舍?

  就算他成功得到救援,现在也应该在病房才对。

  还有自己的身体……怎么会一点伤也没有。

  带着疑惑,时宇的视线快速从房间扫过,最终目光停留在了床头的一面镜子上。

  镜子照出他现在的模样,大约十七八岁的年龄,外貌很帅。

  可问题是,这不是他!下载星星阅读app,阅读最新章节内容无广告免费

  之前的自己,是一位二十多岁气宇不凡的帅气青年,工作有段时间了。

  而现在,这相貌怎么看都只是高中生的年纪……

  这个变化,让时宇发愣很久。

  千万别告诉他,手术很成功……

  身体、面貌都变了,这根本不是手术不手术的问题了,而是仙术。

  他竟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!

  难道……是自己穿越了?

  除了床头那摆放位置明显风水不好的镜子,时宇还在旁边发现了三本书。

  时宇拿起一看,书名瞬间让他沉默。

  《新手饲养员必备育兽手册》

  《宠兽产后的护理》

  《异种族兽耳娘评鉴指南》

  时宇:???

  前两本书的名字还算正常,最后一本你是怎么回事?

  “咳。”

  时宇目光一肃,伸出手来,不过很快手臂一僵。

  就在他想翻开第三本书,看看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时,他的大脑猛地一阵刺痛,大量的记忆如潮水般涌现。

  冰原市。

  宠兽饲养基地。

  实习宠兽饲养员。网站即将关闭,下载星星阅读app为您提供大神火之虎vvvv的我崇祯绝不上吊

  御兽师?